织梦58,打造新闻资讯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房产家居

热门关键词: as  骗锟斤拷  1111  xxx  骗子

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民生经济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华北互联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9-04
摘要:富裕了的三河市农民正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出群众喜欢的剧目。 孩子们在新建并投入使用的三河市陈庄小学操场做游戏。 三河市齐心庄镇敬老院的老人正在午餐。李景录摄 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民生经济 三河市实施“十有民生行动计划”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 城

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民生经济

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民生经济

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民生经济


    富裕了的三河市农民正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出群众喜欢的剧目。

    孩子们在新建并投入使用的三河市陈庄小学操场做游戏。

三河市齐心庄镇敬老院的老人正在午餐。李景录摄

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民生经济

三河市实施“十有民生行动计划”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

    城市化水平超过51%,预示我国已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划时代地进入到以工业、后工业文明为主的城市社会。这个新成长阶段的到来还意味着城市化将继工业化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引擎。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与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差距,依然是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难题。

    如何破解新时期面临的这些难题?如何摆脱可能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各地都在不懈探索。201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通过对三河市农村、城镇、学校、医院和居民家庭的调研发现,当地探索出了一条将城市化与民生建设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路径。总结三河市的发展经验,对某些类似三河市的北方中小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十有民生”

    新实践促进社会和谐

    河北三河市属京畿之地,以邻近洳河、鲍邱河、泃河三水而得名,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西距天安门32公里。多年来,当地干部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走出“为维稳而维稳”、“以民生抓民生”的传统思路,在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构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三河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建设提升到创建服务型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覆盖城乡、终身保障、全民普惠、和谐幸福”的目标,推进了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闲’有所乐、行有所畅、貌有所变、住有所居、安有所保”为主要内容的“十有民生行动计划”,改变了原有发展模式,与民共享了改革开放成果,重树了政府形象,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学有所教”:三河市通过对偏远地区各类学校的整体改造,均衡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老师的补贴标准和教师周转房标准,引导教师安心教育、扎根农村。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项费用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免除了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住宿费、取暖费和学前一年教育保育费等费用,争取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徘徊在校门之外。通过这些努力,三河市获得了“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市”等称号。“劳有所得”:三河市制定了贷款贴息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逐年提高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升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实施了“万人大培训”计划。对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未升学青年、残疾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每年投入1000万元、免费培训1万人次,让每个未就业人员都能有一技之长。对失地农民采取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的方式,确保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保”。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燕京职业技术学院、市职教中心为龙头,10所定点培训学校、20个培训基地为依托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病有所医”:三河市勇于探索新医改经验,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们通过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水平,加强卫生机构设施和基层医疗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了大病患者救助机制。在全市各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40%。将镇村卫生机构全部收回市级管理,医疗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投入1000多万元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齐了新型医疗设备,并在每个街道建设一所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行政村按每所30万元、面积120平方米的标准,兴建村医疗卫生室,并为每个医疗卫生室配备“大学生村医”,确保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的科学就医格局。在定福庄村卫生室,调研组注意到:卫生室干净整洁,各种基本诊疗设施齐全,实现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处置室、观察室、健康教育室“六室”分开。三河市从两头用力,一边加强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软硬件,一边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目前,三河市新农合筹资人均标准由140元提高到230元,参合率达到96.97%;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由4万元提高到10万元。“老有所养”:三河市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使全市老年人“养老不犯愁”的梦想成为现实。作为全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市,三河市投入600多万元,将保险待遇水平由国家规定的每月55元提高到100元以上,位居河北省第一。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60至79岁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100元,80至89岁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150元,9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200元。他们还在全市新建和改建了4座敬老院,并均衡了每个敬老院的基础设施--每个敬老院房间面积25平方米,居住两名老人,内部配备卫生间、电视机、呼叫器、床、柜、座、几以及洗洁炊具等设施,使老人享受到了宾馆式的生活和管理服务。“困有所助”:三河市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提高了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水平,将城乡低保金人均月补差分别提高到252元、136元,分别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50元、25元。给城乡低保户每年每户分别发放取暖补助1000元、500元。对所有低保户进行全员慰问,平均每户450元,居于河北省最高水平。从2012年开始,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孤儿全额资助学费,资金全部列入财政预算。“‘闲’有所乐”:三河市近年来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文体设施网络,在130个村街建成了文化大院,在145个村街建立起适合当地群众阅读的图书室。调查组在皇庄镇邵道庵村看到,该村的金宝马评剧团正在乐队的伴奏下为村民演出。“行有所畅”:三河市实施了总投资6亿元的“农村道路三年改造提升工程”,在2011年投资2亿元改造农村道路132公里的基础上,2012年投资1.5亿元改造74条、130公里,明年将完成所有农村道路的全面改造,实现村村建成高标准柏油路的目标。此外,三河市还在实施一批与京津的交通对接工程,拟将其全面纳入京津一小时都市圈。“貌有所变”:三河市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绿化工程建设为目标,坚持见缝插绿,形成立体绿化格局,新建公园、街头游园和园林小景,推进泃河、红娘港的水系串联,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当地按照农村新民居型、城中村改造型、城居特色型、文明生态型4种不同建设模式,推进了37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和258个文明生态村创建。查马坊新民居建设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住有所居”:三河市扎实推进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底,共发放廉租房补贴190.7万元,改造棚户区206户。投资3184万元,为1352户农村贫困户、优抚对象和贫困残疾人新建或改造房屋4602间。2012年,投资1550万元,为360户特殊群体新建或改造房屋1080间;实施了648户、面积6.2万平方米的安居北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底将竣工入住。这些举措极大改善了城乡困难居民的住房条件。“安有所保”:三河市围绕打造“环京安全带、平安示范区”的目标,在河北省率先建立了县级联合接访中心,在各镇(街道)完善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在市直单位开展调解中心达标升级活动,在基层加强综治工作站建设,整合各种调解资源,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扎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力打击黑恶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三河经验”

“大民生”推动政府建设

    三河市在“大民生”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三河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总结为:

    坚持转变执政理念,以民生建设彰显党的“执政为民”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趋势。突出表现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严重不足,中低收入民众众多,离理想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相距较远。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较多的流动机会,是抵消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机制。如何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特别是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是优化社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河市的经验证明:民生建设,特别是扩大就业和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等的确是扩展社会流动渠道的重要制度保障。三河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中,做出了实施“十有民生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将全市财力和物力向民生倾斜,将全体干部注意力和创造力向民生凝聚,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河市已初步形成和确立了“以公共财政为中心”的现代政府施政格局。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经济保障民生、以民生促进经济

    三河市党政领导们清楚地认识到,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更是强化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发展民生经济,政府财力优先运用于公共支出,加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劳动者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既有利于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市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奠定了“硬件”基础,今后在扩大内需上,可以把相对较多的资金投向民生领域。通过建设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卫生站、居民住房、公共交通、大众体育设施等“社会”基础设施,不但可以为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打造高质量的“软件”基础,也可以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因此,这种民生领域的大规模投资,既能解决当前扩大内需的燃眉之急,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需要。

    坚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民生建设为突破口打造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层次的政府转型,打造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理念,也是全新的政府职能配置、机构重组、管理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革命。当前,我国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是一对突出矛盾。解决好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而这一矛盾正是民生问题的突出表现。

    三河市委、市政府认为,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的问题,反映的是执政者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体现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折射的是政府的制度安排、政策导向以及政府的服务意识、行为规范、服务能力。突出民生的发展,对于强化三河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行为规范、责任到位,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上述通过民生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引下,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为民众营造一个满意的生活环境,一直是当地持之以恒在做的大事。三河市建立了河北省首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厅式”集中办公、“一网式”协同审批、“一站式”便民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财政安排涉企专项资金,采取向工商、质监等部门购买服务的形式,免除了域内企业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这种高品质的政府服务一直是当地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的法宝。“三河经验”生动地证明,政府服务也是生产力,市场环境就是竞争力,而民生建设正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改善市场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三河的“大民生”实践,不仅带来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幸福感的提升,也极大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坚持社会管理创新,以民生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调研组发现,民生状况是政府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基础,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党委和政府不可能得到长久认同,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现阶段,由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关系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民生建设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

    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以体制机制和组织创新开启民生建设新路径

    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方面,三河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有限政府”,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将原来由自己揽下的不该做或做不好的事,让企业和社会组织去处理,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解决民生问题,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努力建设一个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政府不但腾出了更多资金和精力集中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还通过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满足了民众的多样化需求,并起到了很大的“鲶鱼效应”,激励相关政府部门和国有公共服务机构进行改革和转型,达到了政府、企业和民众的“三赢”。

责任编辑:采集侠
var jiathis_config = {data_track_clickback:'true'};

中国房产家居网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838869911 邮箱:8388699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