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58,打造新闻资讯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房产家居

热门关键词: as  骗锟斤拷  1111  xxx  骗子

以民生导向理财 重庆实现财政民生经济的良性循环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华北互联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9-05
摘要:面对重庆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重庆财政探索出“1234”的独特理财模式。所谓“1234”,就是一个导向——民生导向;两条红线—— 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

近年来,重庆不断推出以民生为导向的“大手笔”。仅“民生10条”,就需投资3400多亿元。“共富12条”,投资更是超过1.1万亿元。

然而,重庆财政无论是总量上还是结构上,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如何发挥财政杠杆对民生的撬动作用?

面对重庆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重庆财政探索出“1234”的独特理财模式。所谓“1234”,就是一个导向——民生导向;两条红线—— 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以上用于区县;三个口袋—— 一般预算、基金和国资;四种平衡——整合资金、配置资源、动态平衡、压缩一般。通过探索具有内陆经济特色的民生导向的理财之路,处理好分蛋糕与做蛋糕的关系,重庆实现了财政、民生、经济的良性循环。

财力更多投向民生和区县

市财政局局长刘伟介绍,财力更多投向民生,意味着重庆在民生方面投入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政策更新、均衡性更强。

投入力度更大。“十五”末,我市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为226亿元,“十一五”末达到917亿元,翻了两番多。从占比上讲,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在“十五”末约为45%,2010年则达到51.7%。

投入范围更广。重庆在民生投入上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针对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难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入手,综合发力。近年来,围绕十七大提出的“五有”目标,重庆出台的惠民政策向纵深延展,多渠道、宽领域,惠及更多市民。

投入政策更新。我市财政既完成了中央规定的惠民动作,又有率先垂范的创新之举。比如,重庆拿出19.7亿元,在全国率先偿还“普九”债务;拿出2.4亿元,率先全面推进交巡警平台建设;拿出1.8亿元,率先建立中小学在校留守儿童营养计划奖补机制等。

投入均衡性更强。重庆立足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更加注重区域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公平性、均衡性。以养老保险为例,重庆城乡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城镇无参保条件的人一并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使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为了保证财政支持民生发展的举措落到实处,重庆制定了“两条红线”。一是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另一条“红线”是,加强市级统筹,市与区县财力分配格局始终控制在“25∶75”。

“财政把更多财力用于区县解决民生、惠及百姓,是近年来重庆在民生保障机制上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刘伟表示,我市通过“紧市级、宽区县”,区县财政供养人员最低人均财力已从2003年的2.2万元提高到目前最低5.8万元的标准,彻底消除了欠发工资现象,区县财政也从“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

建设、民生、资金统筹平衡

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1018亿元,而民生支出达到了917亿元,占比达90%。民生支出这么多,重庆不保运转、不搞建设吗?

今年8月,刘伟做客新华网,有网友提出“重庆民生投入,是不是‘数字游戏’”的质疑。

“所谓一般预算收入,是指按照财政体制规定列入地方预算、直接缴入地方金库的经常性财政收入。”刘伟解释,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是1018亿元,支出是1771亿元。收支差,主要是中央对重庆的补助。这块补助中一半左右即400多亿元用于民生,加上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半即500多亿元,形成了900多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

为了实现建设、民生、运转资金的统筹平衡,市委、市政府在理财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3+1”理财模式。

“3+1”中的“1”,是中央补助。重庆是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我市的转移支付从2005年的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0亿元以上,5年转移支付额超过2800亿元。中央财政的补助,重点用于农业、水利、交通、环保、城建、医疗、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我市的投资环境。

“3+1”的“3”指的是一般预算、基金和国资收益。一般预算收入,主要保吃饭、保运行。基金等,主要保一般建设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要保重大公益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市国资委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撑了平均每年500亿元左右的公益设施、基础设施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分担了财政支出压力,使财政腾出更多的空间来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正因为重庆用好、用活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使得以“八大投”(八个国有投融资集团)为主的国资收益,成为市政府的“第三财政”。

 创新债务风险管控体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农村改革发展、文化发展繁荣和“五个重庆”等事关重庆改革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进行决策部署。为保障这些重大决策部署资金落实到位,财政在资金运作上采取了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整合资金。把各部门功能相近、用途相似的资金整合起来,“同炒一盘菜”。

第二种模式,配置资源。通过国债、规费、土地收益权、存量资产和税费补助“五个注入”,向投资集团配置资源,增强其融资能力,放大财政资金效用,“四两拨千斤”。

第三种模式,动态平衡。统筹未来政府资源及增值收益,“以时间换空间”。

第四种模式,压缩一般。控制行政成本,保障重点支出,“在存量中找增量”。2008起我市实行市级机关公用经费“零增长”,到2010年共节约3.2亿元,全部投入民生领域。

重庆突破“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支持打造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实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统筹;变静态平衡为动态平衡,提前调度资金,分年安排预算,实行滚动平衡,保障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优先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下大力气改善民生。

针对重庆改革发展进入提速期,资金需求多、平衡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从全局出发,提出了“消化乡镇债务、控制区县债务、优化本级债务”的思路,建立了“统计、评价、预警”债务风险管控体系,使得债务规模得以控制,区县债务风险处于国际公认的临界点以下。

加减法为民生财政提供保障

为了进一步分好“蛋糕”,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扶持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巧妙做好加减法,为民生财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减法”方面,2008年至2010年,我市通过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累计直接减轻企业负担670亿元。今年,市财政又落实了各类扶持资金200多亿元,取消了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12条优惠扶持政策,重庆成为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优的省市之一。

“加法”方面,我市加大政策资金直接投入力度。优惠政策包括,应对金融危机影响,设立提振经济专项资金,促进经济企稳复苏;将17类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为10类,建立了5年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点对点”量身定做财税扶持政策,等等。

由于财政杠杆给力,重庆实现了财政与经济、民生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采集侠
var jiathis_config = {data_track_clickback:'true'};

中国房产家居网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838869911 邮箱:838869911@qq.com